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一个托管班往往有十几个学生,他们性格迥异、兴趣不同,家庭教育背景也千差万别。想要让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单纯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。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,通过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耐心引导。
比如,针对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,经常讲述名人故事,当他们听得入迷时,引导其思考 “听了故事有什么想法”,让小故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心灵,启迪他们对学习的认知。以下是关于托管班纪律管理的具体方法:
1建立科学班规,明确行为标准
控班的核心是建立秩序,而班规是秩序的基础。需要注意的是,班规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:
低年级学生:无需强调 “班规” 概念,直接明确 “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”,并反复强调要求,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。
中高年级学生:可逐步引导参与班规制定。初期由师生共同制定,例如老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,学生也可要求老师及时解答问题,通过双向约定让老师融入班级,增强学生的认同感;当学生具备一定思考能力后,可放手让他们在原有班规基础上自主调整,保留合理内容,剔除不适用的条款,使班规更贴合实际需求。
2善用肢体语言与眼神,提升控班效率
如今不少学生因家庭宠爱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,这给托管班管理带来挑战。老师需掌握并灵活运用控班技巧:
身体姿势树立权威:课堂上保持挺拔的站姿或端正的坐姿,通过身体语言传递 “不怒自威” 的气场,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严肃性。
眼神交流维持专注:时刻用眼神关注教室动态,既能及时发现走神、未做作业的学生,也能通过温和而期待的目光与学生进行 “心灵沟通”。资深托辅老师的经验表明,有时一个专注的眼神比大声批评更能让学生迅速安静并投入学习。
3设立小组管理机制,激发自主参与
小学生精力充沛,闲下来容易分散注意力。设立小组长和课代表制度,可让他们在自我管理中培养责任感:
分组任务与监督:将学生分组,每组设小组长,负责带领组员完成老师布置的特定任务(如收发作业、组织小组讨论等)。老师根据各组课堂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评分,定期给予奖励,激发小组间的良性竞争。
课代表辅助管理:设置学科课代表,协助老师统计作业完成情况、反馈学习问题,既能减轻老师负担,也能让学生在角色中增强自律意识。
4推行相互监督法,营造良性氛围
学生即便明白道理,也难免会犯错。通过学生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,可形成自我约束的动力:
老师批改作业或组织活动时,让每位学生记录 “最吵闹” 和 “最安静” 的同学,随后统计名单并在教室宣读。被点名 “最吵闹” 的学生会产生改进意识,而未被点名的学生也会以 “最安静” 为目标,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、自我提升,逐步形成安静有序的学习氛围。
5采用冷处理策略,兼顾教育与尊重
课堂上若遇到故意顶撞、不听话的学生,不必当场激烈冲突,可采取 “冷处理”:
暂时搁置冲突:先忽略违纪行为,避免因个别学生耽误整体教学进度或下班时间。当学生发现 “挑衅” 未被回应,往往会自行收敛。
事后私下教育:冷处理并非不处理,次日需将违纪学生带到办公室或前台进行单独沟通。教育时要明确指出错误,强调规则的严肃性,同时注意保留学生颜面 —— 给学生留面子,后续的教育会更顺利,也能避免因公开批评引发抵触情绪。
托管班纪律管理的本质,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 “被动遵守” 到 “主动自律”。结合年龄特征、善用多元技巧、兼顾规则与尊重,才能让每个孩子在规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。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