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每位父母都有过被孩子 “气到崩溃” 的时刻:孩子不打招呼被说 “胆小”,不愿分享被贴 “小气” 标签,偶尔动手就被定义 “坏孩子”…… 我们总盯着孩子的 “问题行为”,又焦虑又生气,却忘了:孩子成长的力量,藏在父母的期待里。相信他有变好的意愿,才是孩子开始变好的第一步。
别用 “消极标签” 定义孩子:你的判断,会变成他的自我认知
很多父母习惯用 “非好即坏” 的简单标准评判孩子,一件小事就给孩子下结论,而且大多是负面定义:
孩子不爱叫人,不是 “害羞”,而是 “性格不好”;
孩子磨蹭写作业,不是 “没掌握方法”,而是 “懒惰、不认真”;
孩子和同伴吵架,不是 “情绪没控制好”,而是 “脾气差、不懂事”。
就像《家有儿女》里的刘星,擦窗户想求表扬,妈妈却认定他 “想逃避写作业”。当父母带着偏见看孩子,会不自觉用消极态度解读他的行为 —— 把孩子的 “不懂事” 当成 “故意挑衅”,把 “能力不足” 当成 “品质问题”。更糟的是,父母常说的 “你总是这样”“你每次都不听话”,会慢慢刻进孩子心里:他不会觉得 “我这件事没做好”,而是认定 “我本身就是个坏孩子”。
孩子是通过父母的眼睛看自己的。你给孩子贴的标签,最终会变成他对自己的认知,也会变成亲子间解不开的 “偏见疙瘩”。哪怕暂时没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至少别用消极、固执的态度否定他的全部。

每个孩子都在 “追求变好”:行为不当,不代表动机不好
美国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・艾恩在《积极养育》里说:“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,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。” 其实每个孩子心里都有 “我要当好孩子” 的追求,那些让父母头疼的行为,大多不是 “故意捣乱”:
孩子发脾气,可能是 “不知道怎么表达需求”;
孩子说谎,可能是 “怕被批评,想保护自己”;
孩子动手打人,可能是 “想维护自己的玩具,却没找到更好的方式”。
就像陶行知先生教育砸同学的男孩:他没有直接批评 “你怎么能打人”,而是先肯定孩子 “按时到办公室” 的守时、“立即住手” 的尊重、“想帮女生出头” 的正义感。当孩子感受到 “自己的动机被看见”,才主动承认错误 —— 这就是 “相信积极动机” 的力量。
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・德雷克斯也说:“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,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。” 如果父母总用 “你真坏”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” 否定孩子,他会越来越没信心;但如果我们先看到他 “想变好” 的意愿,再帮他纠正行为,孩子才会愿意合作。
你的 “相信”,是孩子变好的 “催化剂”
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信任比任何说教都管用。同样一件事,你用 “积极动机” 还是 “消极眼光” 看待,会收获完全不同的结果。
比如6岁哥哥和3岁妹妹抢玩具,哥哥动手打了妹妹:
若用消极眼光解读:认定 “哥哥霸道、不懂谦让”,忍不住批评 “你怎么能打妹妹”,再把玩具夺走给妹妹。哥哥会觉得 “爸妈不理解我”,甚至怨恨妹妹,下次可能还会用更激烈的方式争玩具;
若用积极动机看待:意识到 “哥哥只是太喜欢玩具,没找到正确的表达方法”,先安抚妹妹,再把哥哥抱到一边问:“是不是特别想玩那个玩具?但打人会让妹妹疼,我们想想怎么跟妹妹商量,或者一起玩好不好?”
这样一来,哥哥能学到三件事:打人不对、爸妈懂我、遇到问题可以好好沟通。既没伤害他的自尊,又帮他学会了正确的方式 —— 这就是 “相信” 的力量:你相信孩子能变好,他就会悄悄朝着你的期待努力。
把 “问题” 和 “孩子” 分开,是养娃的大智慧
养娃路上,我们很容易盯着孩子的 “缺点”,却忽略他眼里的光芒、心里的善良。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暂时的,关键是父母怎么看待:
孩子表现好时,别只说 “你真棒”,而是具体认可他的行为:“你主动帮妈妈拿拖鞋,真是个贴心的宝贝”;
孩子做得不好时,别否定他的人,而是针对行为引导:“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,但打人会 hurt 别人,我们试试别的办法好不好?”
有句话说得好:“我不相信有坏孩子,当他们不乖时,我会想他们需要什么帮助。” 少一点评判,多一点理解;少一点焦虑,多一点相信 —— 你的信任,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底气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,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,欢迎您前来观看。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