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托管班里,总有几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:你说东,他往西;批评两句,要么怼回来,要么闷头不吭声。其实,不是孩子 “故意对着干”,而是沟通方式没踩中他们的 “心理点”。
分享10个经过验证的心理学效应,帮托管老师轻松化解 “沟通僵局”,让难管的孩子也能听进劝。
1. 多说 “我们”,少说 “你们”—— 用 “自己人效应” 拉近距离
“你们怎么又在吵?”“我要求你们安静点!”—— 这样的话一出口,就把自己和孩子摆在了对立面。孩子会想:“老师又在针对我们,凭什么管那么多?”
试试换成 “我们”:“我们现在有点吵哦,一起安静下来写作业好不好?”“我们今天的目标是把错题都弄懂,大家觉得难不难?”
“自己人效应” 的核心是让孩子觉得 “老师和我们是一伙的”。想做到这一点,可以:
聊点生活化的话题:“你们昨天看那个动画片了吗?我家孩子也天天追”;
记住孩子的小事:“你上次说喜欢奥特曼,这个贴纸送你”;
偶尔用点肢体接触:拍拍肩膀、比个加油手势(根据孩子性格调整)。
当孩子觉得 “老师懂我”,就不会把你的话当 “耳边风”。
2. “我小时候也这样”—— 用 “角色置换” 让孩子觉得 “被理解”
有个二年级男孩总爱上课插嘴,批评了好几次都没用。后来老师换了种说法:“我小时候上课也忍不住想发言,总被老师点名,当时特别委屈 —— 你是不是也觉得有想法不说出来难受?” 男孩愣了愣,居然点头了。
这就是 “角色置换效应”: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,他才会觉得 “你懂我”。常用这几句:
“我像你这么大时,也觉得写作业比玩累多了”;
“换作是我,被同学抢了玩具,肯定也会生气”;
“如果我是你,可能也会想先玩再写作业”。
先共情,再引导,比直接说教有效10倍。
3. 先聊 “废话” 再谈正事 ——“调味品效应” 打破心理防线
孩子犯了错,一进办公室就低着头,浑身紧绷。这时候别急着批评,先扯几句闲篇:“今天体育课跑第几呀?”“你这件恐龙 T 恤挺酷的,在哪买的?”
这些看似无用的 “废话”,其实是沟通的 “润滑剂”—— 心理学上叫 “调味品效应”。就像做菜放调料,能让生硬的谈话变得柔和。
和家长沟通时也能用:接孩子时递杯水,说句 “今天真热,您骑车过来挺累吧”;约谈时先夸句 “孩子这次手工课做得真不错”。人在放松的时候,才听得进道理。
4. “数学老师夸你进步了”—— 借 “第三人” 的嘴夸孩子更管用
有个内向的女孩总不举手发言,老师试过很多方法都没用。后来她跟女孩说:“昨天数学老师跟我说,你最近计算越来越快了,课堂上要是敢举手,肯定更厉害。” 没想到第二天,女孩居然主动举手了。
这就是 “第三人效应”:借别人的话夸孩子,比自己说更有说服力。要注意:
找孩子信任的人:同学、其他老师、他喜欢的教练;
别瞎编:“穿帮” 了会失去信任;
偶尔用一次就行:用多了会显得刻意。
5. 边吃边聊效果好 ——“可口可乐效应” 让沟通变轻松
心理学实验发现:给人一瓶可乐,再提要求,对方更容易接受。放在托管班也一样:孩子闹情绪时,递颗糖;批评前先给块小饼干;聊正事时让他边吃水果边说。
有个老师用这招搞定了一个 “犟脾气”:男孩不愿补作业,老师说:“天太热了,咱们去买根冰棍,边吃边商量怎么补 —— 你选草莓味还是巧克力味?” 男孩居然答应了。
小零食不是 “贿赂”,而是让孩子觉得 “你不是来训我的”,紧绷的神经一放松,就愿意听你说了。
6. 少说教,多倾听 ——“格林斯潘效应” 让孩子愿意 “说心里话”
“你说,为什么又没写完作业?”“我……”“是不是又玩忘了?”“不是……”“那是为什么?”—— 这样的对话,孩子只会越说越不想说。
“格林斯潘效应” 告诉我们:多听少说,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。正确的做法是:
眼神看着他,时不时点头说 “嗯”“原来是这样”;
别打断:哪怕他说的是歪理,也等他说完;
重复他的话:“你是说,同桌总打扰你写作业,对吗?”
孩子觉得 “你认真听我说话”,才会认真听你说话。
7. “你说得对,但是……”——“可是效应” 让批评不刺耳
孩子把同学的书画脏了,还不认错:“谁让他先碰我铅笔盒的!” 直接反驳只会让他更犟。不如说:“他碰你东西确实不对(肯定),但是画脏书也不对呀(转折)—— 咱们想想怎么弥补?”
这就是 “可是效应”:先肯定,再提建议,孩子才听得进去。记住三句话:
“你这么想有道理”;
“换作是我,可能也会生气”;
“不过,咱们试试这样行不行……”
8. 让孩子 “把火发出来”——“安全阀效应” 释放情绪再沟通
有个三年级女孩被冤枉偷东西,在教室哭了半小时。老师没说 “别哭了”,而是带她到休息室:“觉得委屈就哭出来,哭完了跟我说说怎么回事。” 等她情绪平复了,才慢慢问清情况。
孩子有情绪时,先给个 “安全阀” 让他发泄 —— 哭也好、嘟囔也好,别憋着。情绪释放完了,再解决问题,效果才好。可以在班里设个 “悄悄话角”,让孩子有地方说心里话。
9. 批评和表扬按 4:6 搭配 ——“黄金分割” 让孩子不抵触
批评孩子时,别只说 “你错在哪”,还要说 “你平时做得好的地方”。比如孩子迟到了,可以说:“你今天迟到了(批评),不过昨天来得很早,还帮同学摆椅子(表扬)—— 明天能像昨天一样吗?”
心理学的 “黄金分割效应” 告诉我们:批评占4成,表扬占6成,孩子最容易接受。光批评会抵触,光表扬会飘,比例对了,他才会真心改。
10. 先抑后扬,让孩子觉得 “被认可”——“阿伦森效应” 比一直夸更有效
孩子作业写得潦草,别直接说 “太乱了”,可以先挑毛病:“这个字出格了,那个数字看不清”,再说:“不过比上次整齐了点,这几个字写得挺好看 —— 下次把剩下的也写成这样,行不?”
“阿伦森效应” 告诉我们:先批评后表扬,比一直表扬更让孩子有动力。因为他会觉得 “老师看到了我的进步”,而不是 “只会挑错”。
沟通的核心:让孩子觉得 “你和他站在一起”
管不住的孩子,不是 “故意捣乱”,而是没感受到 “被理解、被尊重”。这10个方法的本质,都是让孩子觉得 “老师不是来管我的,而是来帮我的”。
记住:最好的管理,不是让孩子 “怕你”,而是让他 “信你”。用对方法,再难管的孩子,也能变成愿意听你话的 “贴心人”。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