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“你要努力啊!” 这句话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口头禅。可喊了无数次,孩子要么左耳进右耳出,要么点头答应却不见行动。其实,不是孩子不想努力,而是他们不知道 “该怎么努力”,也找不到 “坚持下去的办法”。
研究行为科学的石田淳说:“孩子讨厌的不是学习本身,而是‘不知道怎么做’的迷茫,和‘知道却做不到’的挫败。” 作为父母,与其空喊口号,不如帮孩子搭好 “努力的脚手架”。这5个具体方法,比100句 “你要努力” 更管用。晋级托管家庭教育,晋级托管学堂,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
把 “大目标” 砍成 “踮脚就够着” 的小任务,孩子才敢开始
“我想考年级前50名”“这个学期要把数学学好”—— 这样的大目标,对孩子来说就像 “翻一座大山”,刚看到就想放弃。
朋友家孩子曾为 “考年级前50” 熬夜刷题,没两周就累得不想学了。后来调整方法:先算当前名次和目标的分差,分摊到每门课需要多拿几分,最后落实到 “每天搞定2道数学选择题、3个英语完形填空”。每天只多花40分钟,月考居然前进了20名。晋级托管家庭教育,晋级托管学堂,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
给孩子定目标,别贪大,要 “小到看得见、摸得着”。比如 “今天背5个单词”“这道数学题搞懂解题步骤”,每完成一个小任务,孩子就多一分信心,慢慢就敢挑战更大的目标了。
计划表别当摆设,让孩子当 “计划主人” 才会执行
很多父母会给孩子列 “完美计划表”,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,结果孩子根本不照做。问题出在:计划是 “父母的”,不是 “孩子的”。
真正有用的计划,要和孩子一起制定:
先结合学校的作息表和功课表,留出空白让孩子填 “自己想做的事”。比如周一5:30放学,问孩子 “回家后想先写作业,还是先花10分钟看绘本?”
周四有游泳课,让孩子决定 “游泳回来,是先整理书包,还是先做20分钟口算?”
每周花20分钟复盘:“这一周哪些任务完成得好?没做到的原因是什么?下周怎么调整?”晋级托管家庭教育,晋级托管学堂,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
孩子才是计划的 “主人”,他参与制定的内容,才会愿意执行。就像我们自己列的待办清单,比别人强加的任务,完成意愿强得多。
用 “限时学习” 培养 “时间感”,告别 “磨洋工”
有位妈妈分享:孩子做50道口算,没限时的时候半小时才做完;用沙漏计时后,7分钟就完成了,正确率还更高。这就是 “限时” 的魔力 —— 它能帮孩子排除干扰,专注当下。
可以从短时间练起:
用番茄钟:25分钟专注学习,5分钟休息,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;
低年级孩子可以从10分钟开始,比如 “我们先专注写 10 分钟生字,写完就玩5分钟积木”;
限时前和孩子 “商量时间”:“今天这页语文练习,你觉得多少分钟能完成?” 尊重孩子的判断,他会更有动力。晋级托管家庭教育,晋级托管学堂,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
别太纠结 “是否完全按时完成”,重点是让孩子慢慢感知 “10分钟能做什么”“25分钟能完成多少任务”。时间感强了,孩子自然不会再 “坐在书桌前发呆”,效率会悄悄提上来。
判断 “真学习” 还是 “假努力”,看 “输出” 就知道
孩子坐在书桌前翻课本、记笔记,就是在认真学习吗?不一定。很多时候,这只是 “表演努力”—— 眼睛看着书,脑子早就飘走了。
判断孩子是不是 “真学习”,有个简单办法:让他 “输出”。
学完一课,让他给你讲 “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”,能讲明白,才是真懂了;
做完数学题,让他说说 “这道题用了什么方法”,说得出思路,才是真掌握了;
背完单词,让他用单词造个句子,能用上,才是真记住了。晋级托管家庭教育,晋级托管学堂,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
有研究说:“1小时听课,不如20分钟梳理知识点+20分钟给别人讲解。” 这就是费曼学习法 —— 用输出倒逼输入,强迫大脑深度加工信息。就像学游泳,光看教练示范没用,得自己下水练才行。孩子能 “讲出来”“用起来”,才是真的学会了。
父母做好 “榜样”,比说一万句 “你要努力” 都管用
“你自己刷着手机,凭什么让我学习?” 这是很多孩子心里的疑问。父母是孩子的镜子,你怎么做,孩子就会怎么学。
同事陈女士的孩子上初中后,英语成绩下滑。她没逼孩子报补习班,而是自己捡起英语课本,每天和孩子一起背单词、练听力。孩子说:“我妈都40岁了还在学,我没理由放弃。” 后来,孩子被省重点中学提前录取了。晋级托管家庭教育,晋级托管学堂,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
想让孩子自律,你先做到早睡早起;想让孩子爱读书,你先放下手机拿起书;想让孩子坚持努力,你先让他看到 “努力的样子”。教育不是 “说教”,而是 “用生命影响生命”。你向前走一步,孩子自然会跟着你,慢慢跟上。
别喊 “努力”,教 “方法”
对孩子来说,“你要努力” 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他听不懂,也做不到。真正有用的教育,是帮他找到 “努力的路径”—— 告诉他 “今天可以做什么”“遇到困难该怎么解决”“怎么坚持下去”。
把 “你要努力” 换成 “我们一起试试这样做”,把 “你怎么还不行动” 换成 “我们看看下一步该做什么”。少些催促,多些指引;少些焦虑,多些陪伴。
孩子不是不想努力,他只是需要有人帮他 “搭好梯子”,让他知道 “往上爬的每一步,该踩在哪里”。当他找到方法,看到进步,自然会主动向前跑。晋级托管家庭教育,晋级托管学堂,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