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我们总在讨论 “怎么教育孩子”“怎么让孩子更优秀”,却很少问自己:“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” 其实,答案藏在我们的童年回忆里 —— 曾经的我们,也希望犯错时不被苛责,委屈时能痛快哭,能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、玩什么游戏。
对孩子来说,童年最大的幸福,从不是优渥的物质条件,而是父母的 “允许”:允许他犯错、允许他反驳、允许他哭泣、允许他做选择、允许他去冒险。这5个 “允许”,看似简单,却能帮孩子长出自信、勇气和独立,比任何教育技巧都管用。
允许孩子犯错:错误是成长最好的 “养料”
孩子的成长,本就是在 “试错” 中前行的:学走路会摔跤,学写字会写错,学做事会搞砸。可很多家长总怕孩子犯错,一看到错误就忍不住批评:“你怎么这么不小心”“跟你说过多少遍了”。却忘了,我们自己也是从 “错” 里学会长大的 —— 第一次做饭会糊锅,第一次骑车会摔车,凭什么要求孩子 “一次就做好”?
其实,比 “不犯错” 更重要的,是让孩子学会 “从错里吸取教训”。比如:
孩子考试粗心看错题目,别骂 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而是说 “我们一起看看,下次怎么才能不看错?比如读完题圈出关键词”;
孩子答应帮同学带书却忘了,别指责 “你总是说话不算数”,而是说 “我们想想,下次怎么记才能不忘记?比如写在便利贴上贴书包上”;
孩子搭积木搭到一半倒了,别笑 “你看,又倒了吧”,而是说 “我们一起找找,刚才哪一步没搭稳,下次改进试试”。
错误不是 “污点”,而是孩子成长的 “阶梯”。当你允许他犯错,不把 “错” 当成 “批评的理由”,而是 “学习的机会”,孩子才不会怕犯错,更不会因为怕错而不敢尝试 —— 毕竟,比起 “完美”,“敢试错、会改正” 才是更重要的能力。
允许孩子反驳:反驳不是叛逆,是独立思考的开始
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反驳自己,第一反应就是 “你怎么敢顶嘴”“我说的不对吗”,觉得孩子 “叛逆、不听话”。可实际上,孩子反驳,往往是他 “在认真思考” 的信号:他觉得你的安排不合适,他有自己的想法,他想让你听到他的声音。
比如:
你让孩子周末去上书法班,他说 “我不想去,我想在家画画”—— 这不是 “叛逆”,是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;
你说 “写完作业才能玩”,他说 “我想先玩10分钟再写,这样写得更快”—— 这不是 “不听话”,是他在尝试规划自己的时间;
你批评他 “跟同学吵架就是你的错”,他说 “是他先抢我玩具的”—— 这不是 “狡辩”,是他想让你知道事情的全貌。
哪怕孩子的反驳 “不合理”,也要先耐心听完,再和他沟通。比如孩子不想上书法班,你可以说 “妈妈知道你喜欢画画,那我们可以商量:周末上一次书法班,其余时间留出来给你画画,好不好?”。
允许孩子反驳,不是 “纵容他不听话”,而是尊重他的 “独立思考”。当他知道 “我的想法能被听到”,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,不会长大后变成 “别人说什么都信”“不敢表达自己” 的人。
允许孩子哭泣:哭泣不是软弱,是情绪的 “出口”
“男子汉大丈夫,不许哭”“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”—— 很多家长,尤其是对男孩,总把 “哭” 当成 “软弱” 的表现,看到孩子哭就制止。可孩子的世界里,没有 “小事”:心爱的玩具坏了,就像我们丢了重要的东西;和朋友吵架了,就像我们和闺蜜闹矛盾;被老师批评了,就像我们被领导指责 —— 这些 “小事” 带来的委屈,需要通过 “哭” 来释放。
哭泣不是 “矫情”,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。你要做的,不是 “制止他哭”,而是 “陪他哭完,再帮他梳理情绪”:
孩子玩具坏了哭,别不耐烦地说 “再给你买一个就是了”,而是抱抱他说 “玩具坏了,你肯定很伤心,妈妈理解”;
孩子和朋友吵架哭,别说 “哭有什么用,去跟他道歉”,而是说 “跟朋友吵架,你是不是很委屈?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”;
孩子被批评哭,别跟着说 “谁让你不听话”,而是说 “被老师批评,你肯定不好受,我们一起想想下次怎么改进”。
当孩子知道 “哭不可怕,妈妈会陪着我”,他才会愿意表达情绪,不会把委屈憋在心里。长期压抑情绪的孩子,看似 “懂事”,内心却会慢慢变得敏感自卑;而能痛快哭的孩子,情绪有出口,反而会更开朗、更阳光。
允许孩子做决策:小选择里藏着大独立
“听我的,穿这件红色衣服”“报这个兴趣班,对你以后有用”“周末去外婆家,别瞎折腾”—— 很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做决定,觉得 “孩子小,不懂选”“我选的才是对的”。可孩子的 “独立”,正是从 “做小选择” 开始的:能自己决定穿什么、吃什么、玩什么,才会慢慢学会决定 “未来学什么、做什么”。
给孩子 “选择权”,不用从 “大事” 开始,从小事入手就好:
出门前问孩子 “今天想穿运动鞋还是帆布鞋?”,而不是直接把鞋递给他;
周末问孩子 “想在家看纪录片,还是去公园玩?”,而不是直接安排 “今天去公园”;
吃饭前问孩子 “晚上想吃米饭还是面条?”,而不是直接说 “今天吃米饭”。
这些小选择,看似无关紧要,却能让孩子感受到 “我能自己做主”。比如孩子选了帆布鞋,哪怕下雨会湿,也让他体验一次 —— 下次他就会知道 “下雨要穿运动鞋”;孩子选了在家看纪录片,哪怕你想让他出去,也尊重他的选择 —— 他会知道 “我的决定会被重视”。
被允许做选择的孩子,长大后更有主见,不会遇事就问 “怎么办”“听你的”;而从小被安排的孩子,容易失去 “自我”,习惯依赖别人做决定。
允许孩子去冒险:冒险不是危险,是勇气的 “磨砺”
现在的家长,总把孩子保护得太好:怕他跑跳摔跤,就不让他在操场疯玩;怕他和朋友打闹受伤,就不让他和同学一起玩;怕他尝试新事物出错,就不让他做 “没把握” 的事。可孩子的勇气,正是在 “冒险” 中养成的 —— 第一次自己过马路,第一次爬小山坡,第一次尝试新游戏,这些 “有点怕但敢试” 的经历,会让他知道 “很多事没那么可怕”。
冒险不是 “让孩子去做危险的事”,而是允许他 “尝试新事物、挑战小困难”。比如:
周末带孩子去爬山,允许他自己选 “走平缓的路,还是稍微陡一点的路”(确保安全的前提下);
带孩子去乡下,允许他尝试 “帮爷爷摘菜、喂小鸡”,哪怕会弄脏衣服;
孩子想尝试 “自己叠被子”,允许他叠得歪歪扭扭,哪怕你再重新叠一遍。
这些 “小冒险”,能让孩子感受到 “我能做到”:爬上山坡会有成就感,喂小鸡会有快乐感,叠好被子会有自豪感。这些感受,会慢慢变成他的 “勇气”—— 长大后遇到困难,他会想 “以前那么难的事我都试过,这个也能行”。
最好的教育,是 “允许孩子做自己”
我们总想着 “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”,却忘了 “先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”。对孩子来说,幸福不是 “考100分”“报很多兴趣班”,而是 “我能做自己,我的想法被尊重,我的情绪被接纳”。
允许孩子犯错,他会学会 “不畏惧失败”;允许孩子反驳,他会学会 “独立思考”;允许孩子哭泣,他会学会 “接纳情绪”;允许孩子做选择,他会学会 “自主独立”;允许孩子去冒险,他会学会 “勇敢尝试”。
这5个 “允许”,藏着最好的家庭教育。当你放下 “完美期待”,多给孩子一点 “允许”,他会用自信、快乐和勇气,回报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未来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