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2025年,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,遇到了太多太多的“怎么办”。
竞争激烈都在拼超低价。逃无可逃。利润薄的和纸一样,怎么办?
家长虽然沟通都很好,但就是缩减预算而迟迟不买单怎么办?
有的行业在萎缩,不萎缩的托管行业在疯狂内卷,怎么办?
都说要拥抱智能化、拥抱直播短视频,但却不知道到底怎么拥抱,怎么办?
人们捂紧了钱袋子。家长轻易不买东西,“老三样”的托管不死不活,怎么办?
……
所以,我的朋友。面对这些“怎么办”,这里想分享的是每次遇到重大改变和人生低谷时,我能够“绝处逢生”“绝地反击”常胜的核心秘诀。
也是我带领“晋级天团”从“打不死的小强团”成长到“晋级天使团”的成功法则总结。
就是6个字:不断强大心力。
简单概括,“心力变强”从戒掉这4句口头禅开始,请允许我逐一分享。
01为什么“我不行”?
所谓口头禅其实是一个人思想潜意识的外在表现,心中“第一念”脱口而出的话。改掉4句口头禅即“第一念”,你的人生会大不同。
第一句需要戒掉的口头禅是“我不行”。
上次直播一位校长连线开口先说几个“我不行”,字里行间流露着满满地不自信。
我给他了几句忠告:
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,大家都愿意主动靠近正能量的、优秀的、强大的人。
谦虚是美德,但过分的谦虚就是自卑了。姑且不论你是不是真有这些缺点和短处,也不论你和我关系熟与不熟,我都建议你不要习惯性自爆缺点,习惯性否定自己。每个人都有优缺点,何必放大自己的缺点弱项呢?
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一成不变的,不可以给自己盖棺定论。而且很多标签都是自己人为贴给自己的。
如果不断自我强化暗示“我不行”,本来行也会因为“自我设限”变得不行了,这是负向思维定式。
你的心在哪儿,你的命就在哪儿。
当然我们肯定是有缺点的。人习惯上容易关注缺点而忽视优点,认为优点是理所应当的,容易追求完美。
人的十个指头也有长短而非一样长。我们要做的重点并非“取长补短”,而应该多些精力“扬长避短”。让自己的优点更优,长项更长。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、“自信力”的根基。
为什么面对困难挑战时,“勇敢尝试”“不逃避”那么难?要搞清楚这个问题,或许我们要先看另一个问题:逃避的背后是在害怕什么?
怕错!怕失败!
很多人评价我说“不可救药的自信”。因为我的选择永远是“勇敢面对任何挑战”,我愿意对任何结果百分之百负责,无论成功失败先“干了再说”。
最后,成功了是一种收获,失败也是另一种收获,总结失败教训再次尝试就够了。尝试可能会失败,但不尝试注定失败。
所以,我的每次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、无数次尝试的基础上。这样的历练让我“越挫越勇”。
去掉“我不行”这句口头禅,从“转念”开始。
把“我不行”换成“我能行”,切忌自我设限。
相信自己:“我会找到办法出路”。
思考方向;“我怎样才可以做到”?
大家可以试试,面对困难鼓起勇气,主动把握机会多尝试多试错,干了再说。
一次干成了,说明“我能行”。
一次干不成,及时总结复盘再行动,最终一定能干成,能证明“我能行”。更能实现大幅度地自我成长蜕变。
一次不干或一次不成就放弃的话,当然一事无成,也真的证明“我不行”了。
02“我不会”,怎么办?
第二句需要戒掉的口头禅是“我不会”。
没有人天生什么都会,说话、走路、穿衣……这些本事都是学了才会的。
当发现自己有很多不会时,相当一部分人的习惯性想法是“这么多我都不会啊”“我不会的太多了,所以我很笨”“这么难,我肯定学不会”……
其实道理很简单:难者不会,会者不难。不会所以才需要学。学了才会,不学当然不会。
为什么面对不会的东西,我们容易畏难、想退缩呢?
畏难的背后是:追求完美,不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,嫌麻烦、对自己缺乏耐心。
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饭要一口口吃,字要一个个写,都需要我们耐心地抽丝剥茧一点点积累。
也许有人悟性高学得快点儿,有人悟性低学得慢点儿。但总要愿意学、开始学、坚持学,就一定能学会。
不学则永远不会。
所以,我们要把“我不会”换成“我会学”“我可以学会”,切忌追求完美,苛责自己,没耐心。
相信自己:“不会只是暂时的,我能学会”。
思考方向;“我怎样才能学会”?
比如,很多老板说自己不会打造团队。
其实,你不会就对了。没人生下来就会当老板,会带团队。不会只是暂时的,没关系,我们会学,我们可以学得会。
关于打造团队,我自己也学了很久。年轻时跟三任报社社长学,做记者采访名企老板学,自己下海组建团队踩了许多坑、绕过许多弯路才总结了很多托管机构团队打造成功方法和诀窍。
我们晋级的团队打造课程都是真刀真枪实战总结出来的精华,分享给大家,只要认真扎实学习和操练,一定能组建起自己的团队。
而这个过程,也会让你收获到一个很强大的内心:遇见不会的,就兴奋,“太好了,我又有一次学习的机会了”!这已经成为我面对新事物的“本能反应”了。
03“我没钱”怎么办?
第三句很致命,必须戒掉的口头禅是“我没钱”。
当有一个机会来时,需要花钱,你说“可惜,我没钱”。
当遇到一个好东西,你说“我很喜欢想要,但我没钱”。
面对自己亟需学习掌握的新技能时,你说“这个学习的确对我很必要,但我没钱”。
机构需要投入做宣传引流、准备赠品,你说“想要吸引新客户的确需要先付出,可惜我没钱”。
遇到同事、朋友、家人、父母需要帮助时,你说“我很想提供帮助,但我没钱”。
不光在钱方面,在任何需要提供或分享情景下,你的口头禅经常是“我没有”。我想请问你,什么情况下你会说“我有”呢?永远不会!
“我没钱”是一句会触发倒霉的话,会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“没有”。
为什么面对需要付出、需要承担的时候,我们容易消极抱怨、拒绝付出呢?
说没有的背后(潜意识)是:我缺,我穷,我不足,我是弱者,我靠自己不行,我需要被施舍,这是穷人思维。可以说是一种饿鬼索取心态,不愿分享、怕吃亏只想占便宜,本质上是觉得自己不行就算努力也没用。
同样半杯水,有的人看到“只有半杯水,根本不够喝”;有的人却看到“太好了,还有半杯水”。
前一种心态和思维支配下,你的人生是被动的,对未来缺乏坚定目标,所以你并不会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去奋斗,很容易随波逐流。
甚至会觉得全世界都欠你的。因为你从这个“贪欲”角度看世界,眼中只关注到自己“没有什么”,却视而不见自己“有什么”。
导致“贪欲”越养越大却“欲壑难平”,做人格局越来越小,更加消极抱怨,急功近利,索求无度。
这是自己在“我与他人”“我与世界”的关系模式出了偏差和卡点。
所以,我们要把“我没钱”换成“我会赚到钱”、“我要做个有钱”,切忌消极抱怨、急功近利。
相信自己:“我在为财富自由而努力,我正在实现它”。
思考方向;“我怎样提升自己才能赚到更多钱?”
PS,这里有必要澄清三个认知误区。
第一个误区,我们要剖析修正自己的财富观。钱也好,资源也好,人脉也好,虽然不能说拥有这些就一定代表一个人成功。
但不可否认,有钱、有资源、有人脉是成功的一个标志、一个符号、一个呈现工具。
有人或许会反驳说:人品更重要,良心是花钱买不到的。这样想的人,一定穷,而且注定穷一辈子。
因为有钱、想有钱、认为钱重要的那个人,人品未必比你差。等你们站在同一个高位时,或许丧失人性和良心、更加势利眼的那个人就是你。
当你处于底层的时候,你认为的人品都不是别人需要的人品,你认为的高尚,都不是真的高尚。
再者,当你成为有钱人之后,你才有反精英的资格。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,反的资格你都没有。
任何回避真相的人,本质上离钱会越远,因为钱就是真相。你害怕听到这个世界上最真的东西,你本质上就是拒绝成功。
真话会刺耳甚至反人性,但这就是真相。
我们都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里面,谁能够戳破谎言,并且看清谎言背后的真相,那么,这个人,一定能成大事。
第二个误区,谨慎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,因为我们的每个念头都是在向宇宙下订单。
当你说“我没……”时,就意味着你没办法、没有解决问题的钥匙,眼睁睁看着有个让自己更好的机会,却束手束脚、无能为力。
当你说“我没……”时,就相当于向宇宙发出信息——我自愿放弃自己的目标,我拒绝为了理想而付出。
勇敢向宇宙许下你订单,让所有资源能量都“力出一孔”全力以赴实现目标,如果你愿意:
“我要做个有钱人”!
“我要做个有团队的人!”
“为了美好的目标,我愿意付出一切。”
“我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打造自己的团队?”
“尽管我资源有限,但我能为实现目标提供哪些支持,哪怕一星半点也行?”
“我还能再付出点什么呢?”
第三个误区,你真的没钱还是不愿付出不愿分享?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?你是节约还是吝啬?
那些常常说自己没钱的人,一般是有一些存款的。反而是大家都以为很有钱的人,银行有负债,大量资金拿出来进行投入和作为机构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。
做生意必须要积累人脉,你为什么没人脉?因为你不舍得花钱请人吃饭,不愿意参与学习平台结交认知外的朋友。
你的机构为什么一直就一个而且那么小,人数从未突破过?因为你不舍得用心装修、不舍得花钱招好老师、不舍得升级托管品质、不舍得引进新项目。
你觉得自己挣得少,所以没钱投入,终年守着“一亩三分地”只花不得不花的钱,修修补补、敲敲打打、将将就就经营。请问,你不投入凭什么有产出?
但是,你对自己花钱却很舍得,买车买房买衣服买包包旅游放松……准确说:你有钱消费,却没钱投资。消费起来很大方,投资起来很吝啬。
我认为花钱的正确方式是:我们要对消费谨慎,对投资大胆。即对自己和家庭花钱消费要节约,但对员工、客户、亲朋和事业要大方。
比如我自己和亲人的生活方面,能节约一分钱务必节约一分钱,所以小孩都知道我家没钱,节约成了习惯,我老大是自己勤工俭学攒钱买的手机;但对晋级事业的投入,对员工学习成长,我又是出了名的大方。
仔细去了解,你会发现真正的富裕家庭,往往都对自己很节约,对他人很大方,这应该是财富永续的规律,让钱成为服务人利益人的工具,而不是享受消耗的东西。
人性是趋利避害的,“你没有……”这句口头禅是你在告诉大家:
你是一个失败者,
是一个混得很惨的人,
是一个需要别人救助的人,
是一个什么都无法提供给别人“只进不出”的人,
即便有机会,也不会有人愿意相信你、愿意跟你合作的。
04为什么“我不想”?
第四句必须戒掉的口头禅是“我不想”。
爱说“我不想……”的人,自己常常不自知地拒绝外界的同时,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。
01、爱说“我不想”是对真实自我的拒绝和逃避
教育家亨利亚当斯说过:没有人说出的话全是他的本意,而极少有人能把自己本意全说出来。因为人的语言往往脱口而出,而人的思想却凝滞不动。
爱说“我不想……”,是避重就轻、含糊其辞、自我麻痹,是自己不想不愿也不能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。
是我们为了躲避严密的思考与分析,掩饰自鸣得意和花言巧语,逃避生活的挑战、避免冲突和责任的借口。
总之,就是不愿尝试,逃避责任和逃避后果,自欺欺人、逃避真实的自我,可以避免被人指责,也可以避免自责获得短暂的“心安理得”。
经常说“我不想……”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,人生重要的不是追求成功,而是避免自己体验到失败,不想承担不想面对困难,也害怕失败逃避后果。
02、想与不想VS该与不该
从我们出生开始,我们的父母、我们的出生环境都不是我们能选择的。很多时候、很多事情上并不是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。
这关乎一个人的担当和责任感。责任感,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,而是在每一天经历的点点滴滴小事中自立自强,勇于接受挑战、历练成长,在失败犯错后不躲不避。
我们的人生并不能随心所欲、不是“想干什么就做什么”。
如何让自己稳定、让自己不焦虑,让自己更容易成功,就需要我们有“顺势而为”的智慧—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。
“该与不该”相对更客观,不同于“想与不想”、“敢与不敢”、“习不习惯”,后者更主观,受认知的影响。
“该做……就做……”有两个重点。
“该做”,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,即把握时机,在最恰当的时刻采取行动。
“就做”,包含采取行动的“时机选择”和“时间管理”两方面。一方面选择做某事的最佳时机,确保行动的效果和效率;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时间,确保在需要的时候完成相应的任务。
03、究竟是“我不想”还是“我不能”?
不想,是我的自由,但还不够,会而不想,才是更大的自由。
不想是一回事儿,不会是另一回事儿。
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,
想与不想是意愿问题,
能与不能是能力问题,
我们“想”却“不能”,最“简单而体面”的方式是:因为“不能”而撒谎说“不想”。
比如,吃不到的葡萄,那就干脆说它是酸的。这背后不可言说的是内心的心酸和苦恼。
其实,除去先天后、生理的缺陷,很多事情是我们如果“想”并且持续下去,最终都是可以做到“能”的。
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种“我能”只是“我不想”的自信之人。
04、关注“想不想”是内耗,行动力可以刻意练习!
为什么有人会经常说“我不想”?
说白了,就是担心自己做不好、不成功。
再往内心挖掘,是潜意识有担心,觉得:我做这件事情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,或者我要时刻看到进展,如果看不到进展就会让我慌张难过,我还不如“不想做”。
没有开始就不需要面对失败,特别是失败后产生的耻辱感和挫败感了。
这种人核心问题是“不允许自己失败”。但,失败是常有的事,一定存在的。
所以,关注“想不想”的背后是种情绪内耗,自以为是,当然无法从失败种吸取经验教训。
如果再想说“我不想”之前,建议你回忆一下小马过河的故事。
往往在我们面前的这条河既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,你走下去不会如履平地,但一定能到达对岸。
改变自己,最难的往往是迈出行动的第一步。
所以,我们要多问自己“我想做什么”“我选择做什么”,而不是“我不想做什么”。我对自己100%负责。
相信自己:“我配得上更好的……”
思考方向;“我该做什么?我决定尝试看看,不试怎么知道呢?”
如何戒掉“我不想”口头禅,让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行动力?
练习自己做决定
找到行动的内驱力
从能完成的小事做起
渐进挑战难一点的事
减少不必要的思想内耗
用完成效果激发斗志
善待自己,但不“惯着”自己
多结识自律的人
换个角度想问题
激情,激情,还是激情!
口头禅的形成跟说话人的性格、生活际遇,或精神状态有关,也最能体现这个人的真实心理和个性特点。
让我们一起,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。通过四个“口头禅”迈出改变思维逻辑的第一步,让自己变强的路径更加清晰具体。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