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暑假一到,家长们的心情总像被拧成了麻花。平日里孩子上学、家长上班,彼此 "眼不见为烦";可一放假,孩子的学习状态完全暴露在眼皮底下,那些被忽视的问题瞬间无处遁形,急得家长直跳脚。
"一天不练手脚慢,两天不练丢一半",假期里的学习松弛很容易变成滑坡。但比起 "怎么让孩子学",更该琢磨的是:如何让孩子愿意自己学?
先让孩子痛快玩,才有可能踏实学
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暑假里 "疯玩",总觉得快乐 = 堕落。其实暑假的意义,本就是给孩子一个从紧张学习中抽离的缓冲期 —— 就像成年人工作久了需要假期调整,孩子也需要自由时间释放情绪。
那些看似 "没用" 的奔跑、打闹、发呆,实则是在滋养生命力。如果把暑假变成 "第三学期",逼着孩子从早到晚刷题,反而可能催生厌学情绪。
玩和学从不是对立面。允许孩子在假期里有 "浪费时间" 的权利,他们才能以更舒展的状态面对学习。
少点催促,别让 "监工式关怀" 毁掉内驱力
"作业写了吗?"" 都几点了还不动?"—— 这些话像紧箍咒,念得越勤,孩子越抵触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,催促会把孩子的内在动机("我想做")变成外在动机("不得不做")。就像有人总在你耳边提醒 "该喝水了",哪怕口渴,你也会下意识抗拒。
教育专家奈德・约翰逊说:"家长要做顾问,而非监工。" 一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:她和孩子约定 "睡前完成当天任务即可",具体时间自己安排。结果孩子为了痛痛快快玩,反而会主动提前写作业。
信任比监督更有力量。后退一步,孩子才有机会学会对自己负责。
一起制定计划,但别让目标变成负担
假期计划不是家长的 "单方面指令",而该是和孩子的 "合作契约"。
聊计划时,先听孩子想说什么 —— 他可能想每天玩两小时游戏,你希望他练一小时口算。别急着否定,试着把两者结合:"如果每天完成口算,就可以获得游戏时间,怎么样?"
关键是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。比如 "暑假读完 3 本书" 太笼统,不如细化成 "每周读 50 页,周末和妈妈聊聊天里的故事"。就像爬楼梯,一步一台阶,才不会望而生畏。
如果孩子没完成,少点指责,多问 "明天可以怎么调整?"—— 计划的意义不是束缚,而是帮孩子找到节奏感。
监督要有 "边界感",
做孩子的 "脚手架" 而非 "承重墙"
完全不管不现实,但管得太细又会变成控制。所谓 "顾问式监督",是提供支持而非包办。
15岁的约拿曾用 "假装写作业" 对抗父母的监视,直到妈妈换了种方式:"今晚需要我帮忙吗?我可以预留时间陪你。" 她会准备安静的房间,甚至帮约拿找学长辅导,却从不说 "你必须几点学"。后来约拿反而能专注学习了。
对低龄孩子,家长可以陪在旁边看书(别刷手机),但别盯着作业本指手画脚;对学龄儿童,让他自己决定先做数学还是语文,做完后再一起检查。
监督的终极目的,是让孩子觉得 "学习是我的事"。
别和意志力较劲,用环境帮孩子 "省力气"
心理学家做过个实验:让饿肚子的学生在曲奇和胡萝卜中选一种,吃胡萝卜的人后来做难题时坚持时间明显更短 —— 因为抵制诱惑已经耗尽了他们的意志力。
这告诉我们:别指望孩子靠意志力硬撑着学习。不如主动帮他减少消耗:
学习时把玩具、零食收起来,远离干扰源;
固定学习区域,书桌只放当天要用的书本;
把习惯变成 "条件反射",比如 "吃完午饭就做 20 分钟口算"。
就像把牙刷放在洗手台最显眼的地方,你会不自觉想起刷牙一样,环境会悄悄推着孩子行动。
培养自觉就像学骑车,一开始需要家长扶着,但最终要松开手。这个过程可能会摔跤,会跑偏,但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真正学会掌控方向。
暑假是练习的好时机。试着从今天起,少说一句 "快点",多问一句 "你想怎么做"。或许过不了多久,你会发现孩子已经悄悄长大,能自己踩着踏板往前冲了。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