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学生托管加盟连锁品牌!
“妈妈,我要买那个限量版玩具!”“爸爸,再看一集动画片嘛,就一集!”
面对孩子这些 “不合理” 的要求,家长总陷入两难:满足吧,怕惯坏孩子;拒绝吧,又怕他哭闹不止,场面失控。
其实,拒绝孩子也是一门学问。生硬地说 “不行”,可能引发对抗;一味妥协,又会让孩子不懂边界。真正聪明的父母,会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说 “不”,既守住原则,又保护孩子的感受。
先别急着怪孩子:这些错误的拒绝方式,你可能也在用
很多时候,不是孩子 “不懂事”,而是我们的拒绝方式出了问题。看看这 3 种常见的 “坑”,你中招了吗?
1. 无底线满足:“只要你开心,爸妈都给你买”
有的家长觉得 “孩子还小,宠着点没关系”,孩子要最新的游戏机、最贵的运动鞋,哪怕超出家庭预算,也咬牙满足。结果呢?孩子越来越贪心,觉得 “想要什么都能得到”,一旦被拒绝就崩溃。
就像邻居家男孩,从小要啥有啥,上小学后因为妈妈没买进口文具,在超市撒泼打滚。他不是 “坏”,只是没学会 “不是所有欲望都该被满足”。
2. 用物质 “补偿”:“爸妈忙,这是给你的礼物”
忙于工作的家长,总觉得对孩子有亏欠,于是用物质弥补:“这周没陪你,给你买个乐高当补偿”“别闹了,妈妈再给你买个玩具”。
可孩子需要的是陪伴,不是替代品。久而久之,他会觉得 “只要我闹,就能得到更多”,甚至用 “提要求” 来试探父母的爱。
3. 拒绝全凭心情:“今天不行,明天又可以”
有的家长拒绝孩子时没原则:心情好时,孩子抢别人玩具也笑着说 “没关系”;心情不好时,孩子想多玩10分钟积木都被凶 “别烦我”。
这种 “忽松忽紧” 的态度,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:“到底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?” 时间长了,他反而会更频繁地提要求,试探你的底线。
5个 “温柔拒绝” 技巧,孩子不哭闹,还能懂规则
拒绝孩子的核心,是 “守住原则,尊重感受”。试试这5个方法,既不让步,又让孩子愿意接受。
1. 用 “可以” 代替 “不行”:给孩子一个 “替代方案”
孩子对 “不” 天生敏感,不如换种说法,告诉他 “可以做什么”。
比如孩子饭前想吃饼干,别说 “不行,饭前不能吃零食”,可以说:“现在吃饼干,一会儿饭就吃不下啦。我们先吃个小番茄垫垫,晚饭后再吃饼干,好不好?”
这样的表达,没有否定孩子的需求,而是给了一个合理的替代选项。孩子会觉得 “我的想法被听到了”,自然更愿意配合。
2. 让孩子 “二选一”:给他一点 “掌控感”
孩子喜欢 “自己做主”,与其直接拒绝,不如让他在你的框架里做选择。
比如孩子在屋里乱扔皮球,别说 “不准扔,把球捡起来”,可以说:“我们可以在客厅滚球,或者去楼下草坪扔球,你选哪个?”
二选一的方式,既避免了冲突,又让孩子觉得 “我有决定权”。尤其对 3-6 岁的孩子,这种方式能培养他的独立意识,减少对抗。
3. 延迟满足:“等一等,你会得到更多”
心理学中的 “延迟满足实验” 证明:能忍住眼前欲望的孩子,更易学会自控。拒绝孩子时,不妨试试 “让他等一等”。
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,约定好 “每天1集”,他却耍赖要再看 1 集。可以说:“如果你今天能自己把玩具收拾好,明天就可以看2集。我们一起在日历上画个小星星,等攒够 3 颗,还能多玩一次游乐场。”
这种方式,既守住了规则,又给了孩子 “努力的动力”。他会明白:“忍住一时的欲望,能得到更长远的快乐”。
4. 说清 “为什么不行”:让孩子懂 “边界”
孩子提要求时,别急着拒绝,告诉他 “为什么不可以”。哪怕他暂时不懂,也要耐心解释 —— 这是在帮他建立 “行为会影响他人” 的认知。
比如孩子吃饭时敲桌子,别说 “别敲了,烦死人”,可以说:“你这样敲,桌子会疼的,而且大家都没法好好聊天了。妈妈知道你想玩,但我们可以吃完饭玩拍手游戏呀。”
慢慢的,孩子会明白:“我的行为不只是自己的事,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”。
5. 守住底线,前后一致:“说好了,就不能变”
拒绝孩子的关键,是 “说到做到”。比如约定好 “每天只能吃2块糖”,就不能因为他哭闹而多给1块;说好了 “晚上 9 点睡觉”,就不能因为 “今天周末” 而妥协。
有位妈妈分享:儿子曾因为没买到冰淇淋在商场哭闹,她蹲下来平静地说:“我们约定好每周只能吃1次,今天已经吃过了。你可以哭一会儿,但妈妈不会改变主意。”
孩子哭了5分钟,见妈妈态度坚定,自己停了。后来他很少再因为 “被拒绝” 哭闹,因为他知道 “妈妈说不行,就是真的不行”。
最后想说:拒绝的本质,是教孩子 “认识世界”
孩子终有一天会明白:不是所有欲望都能被满足,不是所有要求都该被答应。而父母的责任,就是用温和的方式,帮他提前学会这一点。
拒绝时,记住3个原则:态度要温和(别指责),立场要坚定(别妥协),理由要具体(别模糊)。
慢慢你会发现,孩子其实比你想的更懂事。他哭闹,不是 “故意找茬”,只是还没学会 “管理欲望”。而你的每一次 “温柔拒绝”,都是在帮他长出 “自控力” 的翅膀 —— 这才是给他最珍贵的成长礼物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
在线留言
Online message
校区展示